我命由我不由天——友谊商店脱“僵”转型之路
前
言
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充满抗争精神与个人意志的哲学宣言,不仅是豪迈的口号,更是一种辩证的生命态度:在敬畏客观规律的同时,最大化人或者团队的主观能动性,终极价值不在于否定“天”的存在,而在于唤醒人们在有限条件下创造的无限可能。
北京友谊商店作为国内首家涉外零售企业,曾以其独特风采见证首都商业的发展与变迁,也因自身定位和市场变革逐渐从辉煌走向没落。如今,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全员重燃斗志,开启了一场打破常规的转型升级之路,这是对于自我的挑战,对于历史的担当,对于新时代一团火精神的传承。
即日起,集团党委工作部策划推出“友谊商店脱‘僵’转型之路”系列报道,介绍友谊商店围绕北京城市更新总体要求进行转型升级和整体改造背后的故事,一层层抽丝剥茧,一点点展现新貌,带大家去感受依然热血、青春、奔跑的友谊商店。
01
辉煌岁月里的
光环加身
曾几何时,这里的空气都是拥挤的,人声像潮水般在大厅里涨落,脚步声在水磨石地面上敲出密集的鼓点。如今当暮色爬上友谊商店那扇已经鲜少被推开的玻璃门,又有多少人还能记起这座曾经鼎沸的宫殿,而时代的脚步是不会为任何人或物而停留的。


1964年的冬月北京友谊商店成立了,与各国驻华使馆临街而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为常驻外宾、来华旅游团队提供服务的大型涉外商店。彼时,这里服务对象只限于涉外人员、华侨以及国家的高级干部,结算方式是外汇和各种兑换券,连普通售货员都要求会说外语。


“与顾客交流,英语、日语、韩语都得会吧”,已经在友谊商店工作34年的周雪松习以为常的说到,在人均受教育水平有限的1990年,他已经能用“better price”(好价格)与英美顾客交流,用“やすい”(便宜的)向日本客人推荐商品了。



友谊商店里售卖的商品分为三大类,一是洋酒、劳力士手表、巧克力等进口商品;二是玉石、瓷器、花熏等带有中国特色的精美贵重工艺品;三是茅台、丝绸、茶叶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特精优商品。据一份1972年8月印制的《友谊商店食品部商品目录》中显示,仅糖果、糖类售卖商品就有249种,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物品稀缺,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的年月,友谊商店的存在显得极为特殊。在国人的眼中,彼时的友谊商店高档且神秘,凭借外汇券购买到一些紧俏货通常是人们炫耀的资本。

“那时的消费者没有品牌的概念,友谊商店就是我们最大的招牌。”当笔者向周雪松询问哪类商品最畅销?他沉思了一下说:“哪类都畅销。每次交接班时,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迅速上货,因为前一个班次已将柜台的商品全部售完。当我们新上了几百件商品后,没一会儿也会被客人清空。”同样是友谊老员工的鲁鹏说:“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到那种不问价格、不论码数、照单全收的抢购画面。我印象最深是接待学生旅行团,商店专门有一套应急预案,学生不会像成年人那般精挑细选,而是一哄而上,我们的熊猫玩偶都是一筐一筐地卖,上千元的运动鞋瞬间售罄。”



友谊商店还有“民间外交家”之称,对访华的各国领导人来说,去友谊商店逛一逛几乎是他们来华的“保留曲目”: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夫人巴巴拉曾来这里购买过茶具;尼加拉瓜领导人丹尼尔·奥尔特和夫人也曾光临购买中国丝绸;巴基斯坦前总理贝纳齐尔·布托曾深夜光顾友谊商店,享用31种美式冰激凌……那时,出入友谊商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接待外国政要和贵宾对友谊商店来说根本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19岁就与友谊商店结缘的汪建已经从稚嫩的售货员成长为珠宝部经理,“每当我走进友谊商店就觉得像到了宫殿,无论多少次都会被震撼,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射灯的照耀下,不同材质的玉石、工艺品美得让人恍惚”。回忆起那时的盛况,汪建的脸上依旧是久久散不去的骄傲与沉醉。
02
创业时代中的
服务绝活儿




说到友谊商店不得不提这里的特色服务明星“友谊四绝”:精通8国语言和丰富珠宝鉴定商品知识,与老布什谈笑风生的闪崇光师傅;精通字画赏析和商品售卖技巧,60多岁还自学日语依旧在岗位发光发热的孙太福师傅;精通纯手工首饰镶嵌,能妙手生花的栗吉海师傅;为残损工艺品古木布新、重绽风华的焦凤祥师傅。
1981年就来到友谊商店工艺品加工部的杨东利便是“四绝”之一焦凤祥师傅的徒弟,回忆起与师傅的点点滴滴,杨东利如数家珍,当时友谊商店卖的扬州生产的屏风、家具、樟木箱,杭州的黄杨木雕、福建的软木画、漆器等都是由焦师傅和他负责修理的,一些人物木雕手断了、半边脸裂了,经过焦师傅还原后和原创都相差无几。“最遗憾的就是没传承到师傅调色的手艺,那真是一绝!”杨东利特别赞叹焦师傅的调色手艺,“就没有师傅调不出来的颜色,他打眼一看,哪怕手边只有几种基础颜色的漆,经他勾兑,颜色立刻就出来了,和原漆看不出区别”。技艺精湛的背后是老师傅们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的热爱与负责:工具买不到,杨东利就和焦师傅把家里闹钟拆了,用发条来修软木画;材料太稀少,他们跑去大红门屠宰场里薅鸡毛和鸭毛,“一只鸭子也薅不了几根毛还得追着满院子跑”,杨东利笑着回忆,然后两人就把搜集到的“稀有”羽毛带回去修补有名的沈阳羽毛画。
“过去卖的所有实木雕刻、古旧家具等都是在南方加工,运来北方后由于天气干燥或多或少都会干裂”,谈起与自己相伴多年的工艺品,已不再年轻的杨东利眼角皱纹间都跳动着喜悦与兴奋,话也变得多了起来。福建很有名的漆器干燥条件非常严苛,为此他专门去福建学了两个月的大漆修理工艺,在用生漆制作漆器的过程中会让人有过敏反应,虽然无毒但是脸和眼会肿,杨东利和焦老师傅吃着过敏药也要让作品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工艺品修复这个活儿需要静、需要耐心,这并不是一项很快就能看到成效的工作。”从坐不住的毛头小子到今天能熟练承接各种疑难杂症,杨东利认为离不开师傅的教诲: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老一辈百货人的精神经过岁月淘炼如今依旧熠熠生辉,“无论什么时候,对商品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熟悉是我们始终要坚守的”。
03
商业蓬勃期的
顿止搁浅


改造前的友谊商店门可罗雀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友谊商店的大门对普通百姓敞开,最后一道防线也开始被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所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物质丰富,国家正式取消外汇券,特别是商店附近赛特购物中心和贵友大厦的相继开业,其经营体量、商品品种、购物方式更深得百姓喜爱。这让曾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北京友谊商店逐步走下神坛,自此开始了漫长的沉寂,曾经的辉煌被定格在走廊上的相框里,静静地诉说往日风采。
对外开放是涉外商店走向凋敝的必然命运,友谊商店的没落其实是中国的进步,它的发展既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历史见证。“这个道理我们都懂,所以我们从不埋怨,只是在等一个转机,不想,这一等就是二十年。”友谊商店副总经理、工会主席李锴1994年来到这里工作,是商店兴衰荣辱的亲历者,他回忆说:“如果说这二十几年来我们没有任何‘翻身’行动,并不准确,每一任领导都在想方设法、因地置宜地进行改造、调整、创收,但总是感觉差一点点。当屡屡试错后,我们习惯地将其归结为‘天意’,给自己一个‘再等等’的理由。”
友谊商店的往昔记忆,走过的风雨历程,已成为人们讨论时代变迁的记忆点。但也正是这份独家回忆,为新友谊花园这片土地增添了经过岁月洗礼后历史与文化的厚度。
04
市场竞争下的
砥砺前行
静止的巨轮会沉没,永动的引擎才配驶向星辰大海。
出于多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友谊商店的转型升级之路举步维艰。2021年加入王府井大家庭后,在集团的魄力与担当下,将近60岁的友谊商店迈出了调整转型和业态升级重要的第一步,开始了获得新生的历程。

“友谊天生就具有破局的基因,我们不仅要做传统商业守正创新的坚守者,还要做未来商业筹划的破局者。”友谊商店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刘杰对于此番升级改造充满信心。他认为,友谊商店的建立与发展和中国的外交关系息息相关,见证了国家对外交往历史的破冰,如今友谊自身也正进行着商业模式的破冰。友谊的转型升级既有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也有对友谊特色的一脉相承,即便招商工作的推进艰难异常,但绝不能放松对品质的要求和对园区定位的遵守,这是为友谊商店长远发展和客群培养所考虑的。




当下消费者有更个性化的时尚生活品质要求,在商品购物、精神体验、文化体验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友谊以园林绿色生态设计风格,把内院变身为院落式商业空间,以生态艺术空间设计理念着力打造“友谊花园”概念,同时锚定目标客群,提高了生活服务类业态的比重。友谊商店总经理助理吕岩姣介绍,秉持着物尽其用、因陋置简的原则,此番改造中,商店原安保室改为了咖啡berry beans,被很多朋友笑称为“传达室咖啡”;网红素食餐厅度粒其实是冷冻机房设备间;松弛感满满的北平机器原来是公务车库,适合下班后小酌;还没亮相的阿招鸡煲收纳了很多友谊老物件,运用到怀旧复古场景打造中……虽然店铺都已改头换面,但还可以从这里窥见到一丝老友谊的影子,寻觅到一丝老友谊的独特味道。
刘杰表示,商业体与品牌的匹配,始终是两个灵魂在持续流动中不断校对的过程。尽管未来园区和品牌的持续运营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会以园区规划思路为出发点与品牌交汇,用足够的定力去进行长时间的深耕,以真诚、开放的态度做好商户服务,让每一位信任我们的主理人都能在友谊商店这片梦想的沃土开出想要的花儿。
显然,友谊商店的新开局是值得拍手叫好的,让我们共同期待属于北京友谊商店的高光时刻!
未完待续
(来源:WFJ火龙果公众号)